文化赋能
一款“十六盏”法式牛轧糖,无论是从外包装还是糖果口味本身,都做到了精心设计与改良。铁皮盒盖子上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法兰西韵味图案,中间的标牌呈现浪漫边条,四周是圆点装饰花纹,一派经典复古风。设计师还对糖果盒子盖子进行了改良,从掀盖变成翻盖,里面也是一幅老上海十六铺的市井图,为非遗连环画大师庞先健所绘。“这个盖子的改变,是我对外婆的旧物印象而来的,因为当年这些铁皮盒,通常会被老人用来收纳针线和顶针箍等杂物。”显然,这个设计的改动,有着他作为老上海人的本土情结。如果说法式体现在铁皮盒设计上;迎合现代人的口味,则体现在对牛轧糖的糖度降低和“中空”度上。“现在人们不喜欢太甜的食物,所以,在牛轧糖的原料和配比上,我们让生产厂家做了全新调整。现在十六盏的牛轧糖可以媲美台湾的糖庄和同类的韩国产品,因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。”邵毓挺表示。
用海派文化去包装“伴手礼”,用老上海味道唤起故乡情结,是近年来十六盏全力打造上海购物新产品的主攻方向。在邵毓挺眼中,海派就是上海人的做派,“精致而不妥协,节俭而有气度。”产自上海的伴手礼,不仅要洋气海派,还要精致实惠,最关键的是通过文化导入,让伴手礼变得可阅读。“我们在每一个纪念品外包装上,都精心设计了故事化图案,让游客拿到手上,可以细细端详,去阅读其传达的海派精髓,包括在盒子内附赠一张卡片,仿照老上海月历牌的特色,卡片图案一季一换,具有收藏趣味,让伴手礼随着游客在世界各个角落讲上海故事。”邵毓挺说道。
这些年来,十六盏开发的“葱油开洋”“蟹肉辣火酱”“火腿猪油”等伴手礼推向市场后,好评如潮,被评价为“既是创新产品,也浓缩了上海味道。”最让十六盏创意团队津津乐道的是,为今年春节开发的年货礼盒“2018盏盏新福”,用大红作底色,图案是20世纪30年代小孩欢天喜地过大年的不同场景故事,趣致、可爱、喜庆,推向市场后大受欢迎,竟然卖出上千万元的销售额,最高的复购记录是一个客户来买了7次。“文化赋能,也是新零售。”尝到甜头的邵毓挺如是说。
创新发展
用文化赋能旅游纪念品,用海派文化IP来营造上海购物新高地,实现商旅文联动大发展,是这些年来一直盘桓在邵毓挺脑海之中的理想,他想“策展”一个目的地消费。在中华第一名店的中百一店7楼,给了他350平方米的空间,邵毓挺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场景化设计和布局,联袂沪上老字号,打造沪上首家海派文化伴手礼体验店。
“走进100里海派伴手礼体验店,与其说是一家商店,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展示老上海文化的景点,100里在环境上复刻了老上海的精致韵味,充满了上海的人文味道。”上海黄浦报的记者写下了他的第一感觉。
这里汇聚了近20家极富上海情怀的老字号与新品牌,包括国际饭店的网红蝴蝶酥、功德林的非遗素食、第一铅笔的中华牌铅笔、乔家栅的中华名小吃、十六盏的法式牛轧糖、上海制皂的蜂花檀香皂、白象电池、七与白DIY“创皂工坊”、汉光瓷的透润白瓷等。
“在新零售理念指导下,打造一个以海派文化为特色的上海购物高地势在必行。上海有一个商业+艺术的K11,也应该有一个商业+海派文化的商旅文融合的新商业综合体。”邵毓挺建议道。在他脑海中,这个新物种,应该将商业体按照景区模块来打造,进行场景化设计,导入大量海派文化,营造品牌新IP,进行综合业态布局,既要有餐饮,也要有娱乐;既有购物,更有教育……“人们来此,是进行沉浸式的目的地互动消费。”邵毓挺说。
原题:《用海派文化营造“上海购物”新IP——十六盏为申城旅游伴手礼添彩》
编辑:李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